我坚信,民歌是真正的诗歌瑰宝,源于民间,是诗歌的源头,是百姓心声的倾吐和情感最真挚的表达。
那些流传至今的民歌,历经时间的洗礼,愈发显得风采夺目。每当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读这些诗词,都感到一种亲切与美好。
敕勒川,阴山下。
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
天苍苍,野茫茫,
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《敕勒歌》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民歌。初读时,我为其深深吸引,仿佛前世与草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它似乎就是我的故乡,从未谋面却倍感亲切。每当我读《敕勒歌》,都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,甚至让我想起席慕蓉的诗句:
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
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
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
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
我不知道在阴山下的敕勒川,有月亮的晚上是否有人吹笛,但我知道,文字的力量是那样强大。《敕勒歌》短短二十七个字,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辽阔、广袤的草原画卷。
在这片草原上,没有喧嚣的人声和马嘶,也没有盛开的帐篷,只有空旷和雄壮,同时弥漫着无边的静默。
我喜欢这种空旷和静默,我想象着那高峻的阴山如何连绵起伏,敕勒川又是如何无垠和肥沃。它养育着草原上的所有生灵,它从远古走来,无人知晓其形成时间,也无人知晓其存在多久。
草原上的天空低垂,牧人在草原上生活久了,觉得天地就是一个帐篷,而浩渺的天空就是这个帐篷的穹顶。
他们一生可能都未曾走出这个巨大的帐篷,但他们并不感到遗憾,因为那美丽洁净的草原,就是他们最好的家园。他们生于斯,长于斯,最终安息于斯,他们大概是不会羡慕其他地方的。
抬头是天之苍苍,极目远眺是野之茫茫,追逐草中的牛羊,他们可以尽情畅想,放歌,做任何此时最想做的事情。
《敕勒歌》中不但有川还有山,阴山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
自古老的匈奴崛起后,他们一直在争夺阴山山脉的控制权,因为阴山是他们的生命线。
阴山宛如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,阴山山脉的南面湖泊众多,水草丰美,以北则是广袤的草原,非常适合放牧。
作为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,匈奴经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。冬季寒冷他们会南下寻找水草,夏夜酷热他们会北上避暑,而阴山山脉的南北区域,正是匈奴理想中的宜居之地。
中原人民自然不会将阴山一带拱手让给匈奴,于是,推动社会进步的不仅仅是温情脉脉的文明,还有弱肉强食和残酷地杀戮。
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在阴山下,在敕勒川,无数人为自己的王朝流血牺牲,但这些已成为历史。令人欣慰的是,今天南北的多个民族在阴山下团结互助,亲如一家,和谐共存,共谋发展。
虽然阴山下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美丽景色早已无迹可寻,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重温那些古老的民歌和隽永的诗词,寻找那些关于古代的浪漫记忆。
而这,也许便是文学存在的意义。
作者:张风莉,笔名雨枫,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,《唐诗宋词古诗词》专栏作家。已出新书《生命的突围》。